更新时间:2025-08-06
《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8年11月6日)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献。这篇报告不仅为当时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更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战争和战略问题》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议会民主传统,也无法和平过渡。反动统治阶级凭借强大的军事机器维持统治,人民既无合法斗争的空间,也无和平争取权益的可能。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正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历史依据,也是中国革命区别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征。
该报告的理论贡献在于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而《战争和战略问题》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赋予了新的内涵。报告不仅指出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更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武装斗争形式,确立了人民战争理论。这一理论将军事斗争与政治动员、正规军与民兵、前方作战与后方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革命战争体系。这一创新源于井冈山斗争、长征及抗日战场的实践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练出的宝贵经验。
在抗日战争中,《战争和战略问题》提出从国内正规战向抗日游击战的转变,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报告强调“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广泛建设,不仅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也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使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最终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战争和战略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抗日战争,更在于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正是沿着报告所指明的道路走向胜利的。其蕴含着深刻哲理:民族要掌握命运,必须有强大武装作保障。历史证明,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新时代征程上,《战争和战略问题》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从中汲取智慧,深刻认识到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中的关键作用。报告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今天,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确保军队始终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启示我们,只有建设强大国防,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和平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