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

张斌院长:数字环境下我国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0-07-16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带来第1讲。1讲的题目就是数字环境下我国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这样一个主题是基于近些年来我们档案工作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我称之为叫数字环境。今天我们探讨一下,在这个环境,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去应对。

今天这样话题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督监管能力正在成为一个趋势。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档案工作作为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环境下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

档案部门在数字环境下,目前尚未展示出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一些传统做法,在新的环境下,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觉得我们整个档案部门都迫切需要树立危机意识,识别数字环境下档案工作的挑战,立足传统业务优势和创新发展需求,探索与新时代环境相适应的档案工作发展模式。

今天下午我讲座在一个小时,向各位报告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就是数字环境下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背景,面临哪些新的背景?第二就是挑战。第三就是对策。

有关背景我个人觉得可能有这样5个方面的大的背景:

第一就是技术变化带来的影响。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变化。

第三是我们档案工作业务的变化,说是体制,我是从国际的角度来和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国际的同行们,各个国家他们都面临一些新的环境。

首先我想讲技术背景,技术背景对我们来说可能大家最熟知的一个背景,档案工作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它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我是1983年读的本科,当时学的就是档案学专业。当年我们是在学这个专业的时候,大部分的所学的内容,基本上是手工状态。无论是档案的收集,特别是整理,我们在实习中间要做大量的首先是文件的分类,然后在立卷、编目撰写案卷标题之后,抄案卷目录、做卡片等等这一系列基本的工作方式就是这样。

那么在今天大家会发现,我们档案工作固然还有这样一些内容,但是绝大部分的工作场景已经是和信息技术是直接的关联,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不依赖于我们档案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很多人说我们不应用这个技术行不行?

因为我们的源头也就是说文件形成的单位,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现在基本上都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阶段,所以从文件的生成开始,已经不像过去我们形成纸质文件,那么现在很多基本上是数字文件。所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我们一个数字时代。

这个数字时代是什么?我想大体上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信息的存在方式,正在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形式,并以数字技术为运作规则的这样一个时代。今天我们能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地区,大家通过网络来连接,我想这就是一种数字生存的方式,这是数字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人们可以不用聚集在一个物理空间里边,通过网络世界来进行联络。

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那么同样它也应用于我们的档案工作领域。这种变革,它会带来我们整个档案工作环境的变化,理念、模式等等的变化。

去年正好我也非常有幸的荣幸的参加了全国档案馆长的会议,在馆长会议上,邓小军秘书长命题,他说要在会上做一个关于对档案馆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探索一个描述。在会议上我就谈到一点,当然这个观点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档案界很多同仁们也有类似的观点。那么我们未来档案馆是什么?或者现在的档案馆是什么?我们会有一个档案的大的库房,那么未来档案馆它这个库房可能会数字形式的,有可能就是机房。现在的档案柜架,在未来可能就会被服务器所替代。因为我们没有纸质的一些东西,未来的是什么?过去可能是在柜架上的案卷,包括案卷里边的,各种文件。那么在未来我想可能我们的所谓的档案,就是在服务器里边存储的、流动的档案的数字化生成。

数字阶段,过去以纸质档案载体为主的这样一种模式转向了以数字为主的模式,那么这一点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我们看一个技术的变化。

第二就是从业务背景来说,技术变革带来档案工作对象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对档案工作的业务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技术的变革,自古以来都有,并不是因为今天我们看到了有信息技术,实际上在之前人类在档案载体的变革中间也有很多的变化。

从我们最早结绳刻记,当没有文字的时候,那么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通过结绳刻记也就是在一个绳子上打几个结,表达不同的意思。那么在石头上刻一些符号,也来表达不同的意思。那么到最后大家熟知的,那么我们有甲骨。那么人们知道在兽骨上、刻上我们的文字出现了甲骨文,当然之后出现了金石档案,就是在青铜器上来铸造,在石头上刻文字,一直到我们用丝织品来做我们的载体。

大概是到公元105年,那么据历史记载,实际上在西汉末年到东汉,这个时候已经民间也出现了纸张,只不过是在公元105年的时候,东汉的蔡伦把造纸术进行了整合,那么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通常说造纸术在105年开始,我们认为是发明了造纸术,出现了成熟的纸造。

今天我们在想,实际上在105年的时候,我们的同行,他们实际上也在纠结,因为过去人类档案对象或者主要的载体,它是缣帛或者简牍档案、竹简,或者用竹子、木片来刻文字,所以在电视剧里边,大家就很明白的,特别清晰。那一时期的大臣,上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卷简牍上去,然后打开。那么这种方式用了很多年,我想人们也比较习惯,就觉得竹简、简牍档案肯定是很结实。所以当纸张出现以后,人们发现它可以作为书写的工具。作为一个载体以后,在那时期我想很多人也在想着要不要用纸张来代替竹简,但是我们无法去考证,我们只能去猜想,或者去推断当年的档案工作者,在用纸的时候一定跟我们今天一样的一个心理矛盾,在今天大家会有这样一个纠结,我们到底是电子文件替代纸质文件,还是说这两种形式还要并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到底是双轨制还是单轨制?双套制还是单套制?

那么当年我想我们档案工作者也会有这纠结,毕竟大家可以想象,纸张虽然它记录的文字比竹简要多,从介质上来说,纸张明显不如竹简那么结实,所以我想可能当时也会纠结,纸张一撕或者火一烧,它特别容易被损毁。

所以在那时期实际上开始出现了很多在民间用纸张作为写信或者做家谱或者等等类似的普遍这样一种载体,因为我们也看到类似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官方要用纸张作为载体,我觉得可能确实是要下决心很难。

那么一直到公元404年,到东晋时候有一个桓玄帝,那么这个人可能在历史上他时间也很短,而且很多人也没有记住,但是他在档案工作的历史上,我想我们今天还是要给他书上一笔的。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他很有魄力,在他当朝时期他就开始颁布一个诏令,这个诏令大体上意思在本朝我们开始用纸替代竹简作为我们的档案的载体。

大家可以简单算一下,105 404年,我想大概是300年间的这样时间。那么今天大家可能有的人也在判断说,我们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替代纸质档案,将会花多长时间?大家可以去做这个推测,但是我个人认为绝对不会再花300年的时间,如果从计算机诞生,就上世纪40年代中期,那么到今天来说,还不到100年。当然计算机用在档案档案领域。还不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所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边,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大的变化。

关于这个话题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意思是,在数字环境下,我们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我们面对的是可能不通过计算机无法识读的这样一些档案的内容,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能我们整个业务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们档案工作者整个的技术含量在不断的提高,电子文件在增多。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同,包括数据的类型很繁多,数据异构性强。另外文件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比如说我们过去有个概念,在纸质环境下,我们一直认为档案是业务活动完成之后,留下来的是副产品。那么当然在电子文件环境下,可能业务活动和文件管理的活动很难说,截然分开,是业务活动,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通常在电子环境下数字环境下,很多业务活动的它的衔接是靠文件来完成的。

再一个方面我们也会发现社会信息需求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可能对档案的需求,比如说我们这一份档案,做一个证明,或者我们引用档案里面的某些一个政策,一个数据,从档案里面查到工龄等等。那么未来在数字环境下,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由于我们档案数据的大量的形成以后,可能未来在管理和决策中间就会形成对档案的数据到信息,甚至到知识的一些新的利用的需求。那么这种变化是传统时代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就是数字环境下,档案管理也开始融入到政府和企业的业务流程中间,包括后面我们还会谈到像浙江,他们有很多经验,像最多跑一次,上海的一网通办,还有很多地方都在政府的很多审批的业务活动中间,过去到各个部门去盖章,那么现在不需要了,只要在一个窗口来申请,那么整个的背后它是数据是在计算机里面跑,那么这样话实际上使得我们档案工作和整个业务工作,它的衔接,它已经成为业务管理流程中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像浙江,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刘芸局长,有一次去调研,就谈到了现在档案工作变化,档案部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落后了,现在政府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整个信息化的流程中间,所以这样也倒逼了我们档案部门,你不做不行,因为大量的数据,如果你不把它数字化变成计算机可读的东西,最多跑一次就无法实现。你最后跑到档案部门来,你说我没有数字的,没有数据,还是提供纸质东西,显然是你肯定跟不上这样一个政府信息化的变化。

那么这种变化,原来我们有很多档案人员还在悠哉悠哉说这个变化对我们影响没那么迫切吧。从去年开始,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那么在这个规定里边,大家可以看,有这么几条,这几条你看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对档案部门的工作约束很大了,而且对我们的要求要更高了。

如像过去我们档案部门老说,说我为什么不能搞单套制,就是电子文件的单套制,国家法律上不承认,那么现在看在国务院的规定里边,第9条明确提出来,电子印章与实物印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也就是加盖电子印章电子材料,合法有效。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这第12条里边,有明确的规定,那么这个规定我想对我们档案工作来说真的是倒逼机制,就是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电子文件不再以纸质形式归档和移交,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我们档案部门过去老说,说法律不承认,现在看来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果我们再不变革,那就有可能会阻碍,或者说妨碍我们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也有一些档案部门同志也说那照你说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还可以对这个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我们做纸质要求,比如说你向我归档的,我还让你给我打一套纸质的行不行?如果你硬要这么说,我想可能大家也会说你档案部门这么要求,我们也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还这么做的话,确实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前年人民大学举办了电子文件管理论坛,在这个论坛上面我们就请了一些非档案界的一些人来谈对电子文件的认识,我就举一个小例子,比如像京东,现在大家知道,京东是一个电子商务的企业,那么它和传统的商业企业它是不一样的。京东我们请来一个副总,他在大会上他就谈到他说当时按照国家税务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对京东的要求。我们一开始他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到商场去买一个商品,那么只要想报销的,肯定会要开发票是吧?大家都知道。那么虽然之后也用计算机来打发票,但是我们都会用纸质的发票来去报销。那么这时候京东它作为一个电子商务企业,他就发现这种规定对他来说就形成了很大的成本。大家可以想象,过去一个实体的商城,一天才能接待多少的客户。而京东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甚至是跨国的这样一种电子商务企业。购买东西人很多,按过去规定,京东就非常的费劲,客户只要要发票,会在订单上面会说需要发票。什么单位?多少钱等等,我要这样发票。那么这是京东按传统方式就得首先到税务部门去买发票,买了个纸的发票,来了以后,那么根据客户需要的,他把它打出来,打出来以后,他还要按照客户每个地址,再寄给给客户。除此之外,发票有几联,那么其中有一联京东要把它要留存根要留下来。

因为业务量巨大,所以仅此一项,实际上京东就算过,大体上算过一年中间。邮寄纸质发票,从购买、打印、邮寄到保存。因为这个发票他还不敢扔掉,税务部门要求他必须得保存。也就是说未来要审计,还有出现其他的各种要来查这个单据,你还必须得有。所以他们算了一下,就仅此一项。每年京东大约要花超过10亿人民币,就仅此一个。

那么这是京东的副总提出来,现在已经数字化了,电子化能否实施电子发票,不再邮寄纸质发票,那么当然后来做了一个试点单位,国家税务部门让他们试点,最后也同意了,那么你想想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省10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在数字环境下,如果你还按照传统的纸质管理的方式那么要求,那就有可能带来我们管理上的成本的提升。我们说京东是一个很好很有意思的案例,如果实施了电子发票以后,那么节省10亿元的成本。

所以举这样一些例子,实际上在表明,随着我们档案工作对象变化,我们的业务一定要做适应的调整。后面我们还会说,可能会对我们的体制机制,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第三个政策背景,以信息化为核心来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我们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近些年的最主要的一个政策导向。比如像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意见里面提到了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意见,也提到了我们整个的信息化,全国档案事业十三五马上快结束了,那么十三五规划里边明确提到了,要全面推进档案资源存量的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以信息化为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全国档案局馆长会上,陈世炬主任也提到了,档案部门要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即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变化对党的需求。李明华局长在2018年撰写的一篇讲话,一个文章里面也提到了,明确提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咱们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档案工作者是经历一个从接收保管纸质档案到接收保管电子档案,我们管档案到管档案数据,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到联网共享的变革的过程。

第四有关体制改革,我就不再展开了。特别是近两年的我们档案工作体制改革方面,那么未来前面我也提到了未来的档案馆,它的发展,我想它可能它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另外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要向信息化方向去发展。

第五个方面简单的提一下,这个问题就不能展开了,也就看从国际上来看,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新西兰等等国家,现在已经把数字连续性纳入了政府信息管理的框架。在前年我们学院的一个学术,参加学术会议和代表团,我们去了澳大利亚,当时也是和澳大利亚档案馆的馆长,现任的国际档案理事会的主席进行了沟通,他们对我们人大档案学院非常感兴趣,他也知道我们学院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可以说应该说是最好的档案学院了。所以他很重视,他亲自接待我们,而且让他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8个业务部门,从早晨9点多一直排到下午3:30,我们不动,他们8个部门在转,每个部门都会花一点时间和我们做交流。

那么在交流中就发现,澳大利亚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这些年有很多新的举措,他们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通过这个文件连续体的理论在政府信息管理中。简单而言,就我个人理解,有可能理解的不到位。实际上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就认为,现在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从政府文件的源头,它的形成、文件的形成开始,包括文件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就必须体现档案部门的一些要求了。所以把政府部门从文件的形成到最后移交到档案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数字连续性,要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也不能说你有你的标准,最后交给我,不符合我的标准,所以他们把前端控制住。

在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法规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我们比如像国家档案局的政策法规司,大体上这样的位置,我就跟他交流,他们说已经做了很多的这种对政府的各种档案要求,我说如果政府部门它比较强势,他不按照我们档案馆的要求,一种是不按你的标准来做。第二是形成的东西不抵你,不移交怎么办?后来法规部门的主任,他就笑了,他马上跟我说,他说张老师我给您拿几个法律法规,他说至少有6个,我们是要求政府移交档案的。后来他开玩笑说,他说如果他不移交,应该是他肯定是违法,一般人不会不敢干。如果他硬是不交,我们单位,就我们的馆长,我们就会到总理了,去告他状,总理一定会过问这个事情。所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权利还挺大。

他用这种方式,他就是代表政府来行使对文件和档案的管理的控制。我觉得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参考。那么总的来说,澳大利亚也提到了数字连续2020的计划,包括当时我们在访谈的时候,他就说,2016年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已经基本上不再接收纸质文件了。美国是在2012年是奥巴马曾经签署指令,要求联邦政府在20191231号之前实现无纸办公等等。那么这样一些背景表明我们的国际上同行已经开始往单套制,单轨制在做很多的探索。

所以我想数字环境对我们档案工作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想不想做,已经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2点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在数字环境下,我们国家档案工作会面临哪些挑战?

这里面主要谈4个:第一是体制,第二技术,第三是业务,第四人才。

首先关于体制的挑战,我只讲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数字环境下,特别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间,档案部门,我觉得未来将面临一个新的部门的严峻的挑战,就是大数据管理机构。

各地陆续出现了,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或者叫大数据管理局,或者叫大数据服务局等等,这个是我做的一个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我们在做调研。这2018年里的数据,我们当时收到一篇文章里边就谈到了,比如像从广东、贵州、浙江、内蒙等等这么多省份已经开始省一级的大数据管理局。那么城市里边像广州、沈阳、武汉、南京、等等,有这么多的地方也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当时我们课题组调研了4个地方,一是青岛,第二是到浙江,包括杭州市,然后到上海、到江西,除此之外也到山东做了调研。

我们看到,大数据这个工作放在档案部门的,只看到了山东档案馆一家。李世华馆长当时很敏锐,因为当时山东还没有成立大数据,李馆长就抢过来了,就把政府的各种数据的最后的一个展示大厅拉到了档案馆,在1楼有一个很大的厅,去了一下,看了以后还是很欣慰的。有很多的大屏能展示,比如像我们现在看济南的交通,14个数据,它可以看得见,那么哪一个路堵车了等等,那么这所有的展示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都是在大数据管理。那么现在由于大数据局的产生,就导致了人们头脑里面会形成一种概念,我们档案馆、档案局,可能未来很多人就认为你只是管纸质档案,那个数字数据不是你管的东西,可能就是大数据局管的。

我做了一些调研,也接触了一些档案同行,在档案界现在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去抢数据、抢数据管理。

有一种观点比较保守,或者他们认为不是我们档案部门要管的事情,我们要管的就是未来他们形成的东西,只要他能最后能打包到我档案部门来就可以了。

我在想我不评论这两种观点,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担忧,如果我们档案部门现在还没有看到政府在网上跑的那些各种数据,还有数据库里的一个电子的数据的这样东西,有些人甚至认为还不是档案,我觉得未来就很麻烦。

我一直有一种担忧,甚至是恐惧。如果我们现在档案部门还不去抢这些数据数字状态的档案的东西。再过5年我们手里边没有,别的机构有。真的,我们就比较麻烦了,未来资源不在我们这边,档案不在我们,你保管的就是纸的东西,可能都是过去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迟早有一天,要么大数据局把我们合并了要么就是可能会真的。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机构的新的变化,也可能我危言耸听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有必要大家来共同来探讨。

我觉得现在在综合档案馆的,建议大家可以到一些企业做一些调研。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比如很多大的央企,如果你去看他的现在的档案工作,跟过去就截然不同。无论是大飞机制造、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等等,你看这些企业的档案工作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程度?所以在体制上我觉得挑战巨大。

第二就是面临技术层面的挑战,技术层面挑战就是由于在数字环境下,这个文件和档案的形成的这个技术跟过去截然不同。所以可能会导致我们在技术层面上,比如就有的人认为纸质环境下,档案库房压力比较大,那么一旦我们有了计算机,在数字环境下,我们存储压力就不大了。那么这个观点,表面看似乎是有道理,但实际上我接触了一些档案以后会发现,数据存下来,压力巨大。具体数字我就不再说了,包括服务器的压力,可以就用电量的压力等等,所以这个很麻烦。

还有就是业务系统和档案系统之间怎么样对接?现在我们可能做的比较好的是 OA系统和档案系统对接,因为这些好像大家感觉相对比较成熟。现在很多单位里边可能很多的业务系统和档案系统的对接难度就比较大。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归档方式说,你形成东西最后打包给我,因为自己也不是这方面专家,我个人觉得这种思路是否可行,我们要去探讨,我们也到一些部门做调研,我举例子比如说到我们到北京市地税部门,现在已经合并了,税务部门,那么大家知道社会公开自己的一个系统业务系统,所有的税务方面的业务的数据,实际上很难在档案部门,北京也成立了地税档案馆,当时档案馆就去跟税务局说你所以形成的不仅我们红头文件,关键是大量的税务的业务的档案要归到档案馆。后来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操作起来很难,为什么?那些数据和业务系统是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它这个数据它无法和系统脱离,就脱离了,最后说移交过来给你,你也不可读。不能读的话,保存下来有什么意义?怎么办?这个我想这个可能是一个新的问题。还有档案数据安全性也面临很多的威胁。怎么保证安全?

第三方面是面临业务层面的挑战。有很多方面,就讲一个关于归档范围的划定,包括传统的档案鉴定方法,过去纸质环境下,我们为什么有档案鉴定工作这个环节?是因为要选择有价值的这个文件,把它归保存下来,成为档案保存下来。一些不重要的,我们就要把它这个不能归档。那么这种方法一直是我们传统的档案,这个工作要讲,就是区分。当然保存价值,这样一个方法。

那么在数字环境下,大家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还像对传统档案、纸质档案那样做非常精细化的档案的鉴定。当然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或在实践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需要再纠结于有没有价值?我们进行全数据的保管,有些企业开始实施这样转移,经常会把新产品开发或科研中间过程性的材料、数据,实际上没有归档。那么我们归的可能是前面的审批的文件,核心的一些文件,包括最后的结果性的文件,而对于过程性的很多的数据大家没有归档。

还有就是说有很多在过程中间失败的一些方案也没有进行归档。大家认为不需要归档,但是后来我们会发现,那么在因为我本人研究知识管理,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就发现,那么过去我们留存的这些文档,固然很重要,但是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并没有把前人或过去的所有经验,甚至是教训,给它保存下来。因此在我们开展很多新的项目中间,也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从头做起,或者稍微参考一下别人的,就有可能会基本上课题组自己。

波音公司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737747在研发中间就发现费了很大的周折,最后有的人说,有些的周折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之前的这个研究中间人们已经讨论过,所以后来波音做了一件事,就是把737747开发以后,让所有的开发人员除了正常的归档,要求他们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写心得,把在研发中间,每个部门每个人参与工作的细节记录下来,包括想法、工作中的经验,或者你在中间你有哪些失败的,或者你认为是教训东西,都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来。

这样的话在757767的机型的开发那个过程中间,后来波音自己发现创造的一个开发周期最短,犯错最少,开发的记录,为什么?就是因为过去我们认为不重要的那些东西,实际上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它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因此在数字环境下,我觉得未来的我们的两项工作可能在鉴定上我们要重新的去思考,所以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我们的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包括我们数字存储的技术标准跟纸质环境下是不一样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各种档案保护技术,比如温湿度的控制,纸张载体它耐久性。

但是现在谁能说清楚?硬盘能保存多长时间,在多少温度环境下它的信息会发生变化,我们用什么材料做的硬盘会更耐久?现在我觉得在档案界,至少目前我了解的,我的认知范围里边,我们档案界没有人能肯定的说出来。虽然也有一些公司在做研究,但是我们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能不能搞一个在档案界大家未来一说,像李玉虎老师那样,他研究字迹的恢复,他拿到国家科技进步奖,我们想在现在的数字环境下,我们的长期保存或者载体的研究,我都觉得有志之士是可以来做。

再有人才方面的挑战也很明显。我们档案部门长期的数据意识薄弱,技术能力应该总体是欠缺的,队伍结构是不合理的。我们学院现在进人的时候,大家也在探讨,可能未来要进一些研究信息技术。数据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因为在数字环境下,未来档案工作的需要的。

这个技术不是我们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比如说原来我认为信息可视化,我一直觉得是花里胡哨的一些东西,然后后来我受益于年轻的同学。年轻的本科生有一次我跟他们聊天,他们说他们的方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上课我布置作业,他们可能会做一些用计算机做一些展示,现在很多年轻同学就开始他们用一些比较炫的信息可视化来做展示,一开始我不太接受,后来慢慢的有一天有个学生一句话把我点醒了,他说说过去我们很多档案的展示方式,比如说它是纸质的,用我们可见的文字的这种方式,比如做的表格,像工资表,还有我们用文字方式展示的,这是那个时代的。现在计算机中,你的数据在里边,要想把它展示出来,让这些数据变得大家可以读得懂,我就需要用各种方法。

后来我在想这一点,点醒就是我们未来的,比如像在数字环境下的档案,这个服务工作就有网站我挂一个扫描的文本就行了。未来我觉得很有可能会,你要想让社会各界能喜欢我们档案,能展示我们,当然我觉得可能要有很多新的方式,我们应该向新媒体领域去学习,包括我们现在档案工作,我在讲这个档案利用的时候,我们说未来这一块工作可能会和新闻传媒学、传播学,要进行很好的结合。

有一次我看中央电视台,现在有些新闻节目已经不再像过去。有一次我晚上睡觉前突然打开电视机一看,有个年轻的记者在讲一个什么事?英国脱欧,那么脱欧一派和反对脱欧两派,观点截然不同。那么他就在通过各种网络还有报纸的数据,它就开始在研究说这两类人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那么它到底有哪些?理由数据在支撑。最后他在讲的过程中,他是站着讲,然后是一个可视化的,他手一挥就是屏幕可以有各种画面出来的,这样,当然现在这种方式在很多技术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难的了。

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在未来我们档案部门讲故事的时候是可以的,我们可以讲得很有意思,而且他通过观点抽取数据分析,最后就得出几个主题词说,某某人只要讲某一个词,你都不用说,这个人一定是脱欧派,这个词是脱欧派最核心的观点。类似的方法,我想在未来我们档案工作,为我们党和领导决策,为管理工作服务的过程中间,这些技术是我觉得是很好的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