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9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阳市档案局、档案馆始终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使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准绳,统筹管理、监督、征集、保管、开发、利用“六位一体”,积极探索档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让档案成为服务现实、启迪未来的智慧宝库。
一、统筹指导强根基,上下联动聚合力
安阳市档案局、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要求,以强化党的领导为核心,扎实推进“四个体系”建设。立足全市档案工作“一盘棋”布局,市档案局馆统筹整合力量资源,将对县区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作为重点工作,层层压实责任。
在市委常委秘书长董良鸿的亲自推动下,市档案馆组队深入县区,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专项调研。每到一地,工作组实地查看试点村档案库房建设、管理情况,仔细翻阅收集整理的村级档案,详细听取县区馆关于试点推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的汇报。针对乡村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整理不规范等问题,当即指派业务骨干驻点指导,从档案分类标准、归档流程到保管要求,逐项细化规范,确保村级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
在市级层面的精准指导下,各县区档案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美丽乡村记忆档案馆”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对辖区内试点村开展常态化业务帮扶。通过定期巡检、现场答疑、集中培训等方式,规范乡村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全流程。同时,严格对照建设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试点村主动对接、指导申报,全力推进“一乡一馆”目标落地,以档案规范化管理助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二、精准分类强服务,赋能产业助发展
为盘活档案资源,安阳档案系统通过系统梳理、精准对接、深度转化三措并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工作人员深入乡村一线摸排产业需求,从海量档案中筛选出与红色文旅、特色种植、乡村治理相关的史料,建立专项档案库;针对不同产业类型,提供定制化档案服务——为红色教育基地整理历史图文,为种植户梳理农技数据,为乡村旅游挖掘文化脉络,推动档案资源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将档案内容转化为展陈素材、技术方案、文旅IP,让静态档案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动态引擎。
市档案馆聚焦红色文旅,系统梳理、复制红旗渠重要图纸与历史图片档案数百件,为林州市打造红旗渠精神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核心素材支撑。这些承载着修渠岁月的珍贵档案,经转化成为基地沉浸式展陈的核心内容,让艰苦奋斗精神可感可触。基地开放后,党员教育、青少年研学活动持续开展,直接带动石板岩镇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高口碑民宿入住率显著提升。昔日的修渠档案,如今成为激活山区乡村旅游的“源头活水”。
滑县档案馆则以档案为钥,解锁八里营大丁将村产业升级密码。馆内系统梳理该村农业种植档案,联合专家与村两委,依据历史种植数据优化技术方案。结合扶贫政策,推动全村五干排南岸300余亩耕地以1100元/亩流转,统一规划建成300余栋洋香瓜大棚,使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余亩。同时,以《红色丁将》为导线发展旅游业,并开创丁将红系列白酒、西瓜酱豆等特色产品。去年,该村育苗基地、蔬菜交易市场各收入5万元,旅游收益达4万元,档案赋能让乡村产业焕发多元活力。
三、档案治理夯基础,乡村善治展新貌
规范管理乡村档案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基础。安阳档案系统深耕基层治理一线,系统聚焦乡村治理核心领域,深入涉农部门与典型乡村,优先征集土地确权、特色文化、村规民约、产业项目、生态环境等关键档案,构建起覆盖乡村治理全领域的档案资源池。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村级档案管理服务体系,通过规范村务档案、协助化解矛盾纠纷,既提升了村民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也为村规民约制定与基层治理规范化提供了扎实依据。
内黄县档案馆以土地确权档案为突破口,全馆协同发力,完成3000多卷档案规范入库,实现实体与台账精准对应,并建立动态接收机制,为土地确权领域的规范治理筑牢档案根基,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权益明晰的“铁证”。
安阳县永和镇积极探索档案与治理深度融合路径,以“四化”建设为支撑,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东荣村作为全市首个档案服务农村基层治理示范点,形成“村级档案分类标准”“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可复制经验。2024年拓展“9村试点”辐射效应,选取产业特色村、治理示范村等不同类型村庄作为试点,通过“示范点+试点村”联动模式,带动全镇28个行政村完成档案整理升级,实现村级档案归档率、规范率双提升,让档案成为基层治理的“助推器”。
四、整合资源优效能,善推文化续根脉
安阳档案系统深度融合乡村记忆工程,以档案为载体守护乡村历史根脉,让尘封的史料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市档案馆将地方特色档案的征集与利用作为重要抓手,专门成立征集小组,深入各县区开展红色档案专项征集,从民间打捞散佚的“安阳记忆”。无论是泛黄的老照片、手写的书信,还是承载时代印记的实物档案,都被细心收纳,持续充实着馆藏资源的厚度与温度。
为了让档案“活起来”,市档案馆聚焦馆藏民间特色档案与安阳籍名人档案,通过编研成册、举办展览、媒体宣传等方式,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这不仅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价值的关注,更激发了公众捐赠、寄存档案的热情,推动民间特色档案的征集与利用形成“征集—编研—宣传—再征集”的良性循环。同时,注重档案成果申报,《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以其厚重的历史价值在全市掀起档案话题热潮,让更多人意识到档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针对安阳县淮调、滑县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和民间艺术,档案馆系统开展口述档案采集,用录音、影像记录传承人讲述的技艺细节与历史渊源,为这些文化瑰宝留存下最鲜活的“声音档案”,让濒临失传的技艺在档案中得以延续。
各县区档案馆立足馆藏特色,通过活化红色档案、传承乡土文化,既让沉睡的档案焕发时代生命力,又以文化赋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滑县档案馆深挖红色资源,以大丁将村红色故事为蓝本,摄制《档案里的滑县—红色丁将》并在融媒体平台播出,让乡村红色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安阳县档案馆馆藏的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档案,详实记载了站点设立背景、运作细节及护送干部、转运物资的具体事迹,为还原历史提供了权威依据。依托这些档案建成的旧址场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作为党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开展千余场红色宣讲,让万余人接受精神洗礼。北关区档案馆以冯家庙村美丽乡村记忆馆为阵地,策划“乡村记忆”主题展览、“非遗档案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乡土文化,也为乡村旅游注入鲜活素材,助力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从红色记忆的抢救性征集到非遗文化的系统性留存,安阳档案系统以扎实工作让档案跨越时空,成为连接乡村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为乡村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河南省档案学会副理事长、安阳市档案馆馆长韩党顺表示,未来,市档案馆将深耕数字化转型,强化信息化赋能,推进智能化管理,迈向智慧化服务。同步加快新馆建设,以更优设施、更高效率活化档案资源,让档案更好惠民生、助发展、促振兴。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档案工作者的拼搏奉献中,市档案馆恪守初心,大胆探索,持续攻坚,先后摘得“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国家一级档案馆”、“河南省示范数字档案馆”、“全国节约型机关”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安阳档案人将以档案为舟,以数据为楫,以使命为帆,在豫北乡野间续写“藏之于室,用之于民”的现代篇章,让千年文明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