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6
《论持久战》
(1938年5月-6月)
1938年春夏之交,中国笼罩在至暗时刻。北平、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武汉岌岌可危。“亡国论”蔓延,悲观的阴云笼罩大地;另一边,而脱离实际的“速胜论”幻想也蛊惑着人心。正是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节点,延安的窑洞中,毛泽东秉烛疾书,写就了划时代的战略巨著——《论持久战》,如同一盏穿透战争迷雾的明灯。
这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最系统、最光辉的军事理论著作。这部著作的核心,首先在于以清醒的头脑廓清迷雾。它一针见血地指出,“亡国论”是投降主义的温床,“速胜论”则是盲目乐观的幻影,两者都严重脱离了“中国弱、日本强,但日本侵略战争退步、失道寡助,而中国抗战进步、得道多助”的基本现实。基于此,《论持久战》深刻洞悉了战争本质,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艰苦的“战略防御”、漫长的“战略相持”和最终的“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特别强调“相持阶段”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转折点。它响亮地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将“全民抗战”确立为根本战略,主张通过广泛深入的敌后游击战争,积小胜为大胜,在持久作战中不断消耗敌人、壮大自己。
《论持久战》的历史意义与战略价值,在于它照亮了民族救亡的道路。在思想混乱、人心惶惶的时刻,它提供了一个清晰可信的战略图景,极大地统一了全国军民的思想,坚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它所阐述的战略战术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行动指南,对抗战全局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部著作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油灯摇曳,思想的光芒却恒久不灭。《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韧性、信念与战略智慧的永恒教材。它提醒我们:在漫长而艰巨的挑战面前,真正的力量源于清醒的判断、持久的韧性与人民汇聚的洪流。在每一个需要穿越迷雾的时代,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智慧,依然闪耀着指引前路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