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9
近日,我馆征集到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战友杨友三的珍贵档案。包括照片、文献资料、勋章、证书等。我馆以档为线,串起共和国英雄杨友三一生的光辉事迹。
杨友三,1931 年生,河南滑县王庄镇龙村人,14 岁于林县加入刘邓大军的太行五支队。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西南剿匪战役。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与烈士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孙占元(安阳林州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并肩作战。杨友三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
杨友三军照
1942 年河南大旱,“水旱蝗汤”成为河南当时的四大荒①。就在天灾不断之时,1943 年日军开始进攻豫北国民党第二十四集团军庞炳勋和新五军孙殿英部,5 月 14 日,庞、孙等在林县联名通电,叛国投敌。
1943 年,杨友三父亲杨续熹因连绵不断的战争和饿殍遍野的大饥荒,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安徽省淮南日本煤矿讨生活。日本人惨无人道地对待中国工人,非打即骂,杨父受尽日伪汉奸、工头把头的折磨。1944 年,杨父染疾,最终无救惨亡,独留孤儿寡母艰难度日。由于家中困难,杨友三与母亲无力到外地将杨父尸体带回家乡,幸好有族兄杨续焦在侧,用一张草席将杨父之尸裹卷掩埋,才算给杨父一个安息之所。
① 指水灾、旱灾、蝗灾和汤恩伯。
杨友三为父亲写碑
杨续熹的去世给杨家人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原本清贫的家庭更加拮据,杨友三无奈之下只好逃荒至林县。1945 年太行军区五十三团要从林县开至博爱,14 岁的杨友三得知后便恳求部队能带他一起走,只为能在这乱世有口饭吃,好好活下去。就这样,杨友三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因为年纪尚小,他主要负责军中勤务。至 1947 年 1 月,16 岁的杨友三终于正式成为了五十三团的通讯员,2 月担任太行军区五十三团特务连的司号员②。俗话说“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可见司号员在军队中的重要作用。
② 司号员:是中国人民军队曾经特有的一个兵种,其主要职责是吹军号。
杨友三干部履历表
1948 年 11 月,淮海战役打响,杨友三抱着爱国之心积极参加,在战场上配合突击,被评为二等人民功臣。淮海战役结束后,杨友三于 1949 年 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段新的政治生命旅程。
杨友三淮海战役立功证书
杨友三 1949 年 4 月于江西上饶留影
成为党员的杨友三又继续参加了渡江战役、两广战役和西南剿匪战役,那一枚枚勋章就是对共和国英雄的最好见证。
淮海战役胜利
纪念奖章
渡江战役胜利
纪念奖章
解放西南胜利
纪念奖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③1950 年 10 月 1 日,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北纬 38 度线,④19 日占领平壤,企图占领整个朝鲜。同时,美军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袭扰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1950 年 10 月 8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组成,准备立即入朝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
1950 年年底,杨友三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开赴朝鲜战场,在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三营部任号目。⑤1952 年 7 月在一三五团一营一连任副政治指导员。
1952 年 10 月,杨友三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其所在的一三五团负责坚守上甘岭 597.9 和 537.7 阵地。据杨友三回忆,“上甘岭就是朝鲜距三八线不远的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小山村,叫芹外里。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村边上的岭叫上甘岭和下甘岭,我们坚守的坑道就是上甘岭阵地。”⑥
上甘岭云海
上甘岭芹外里一角
③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麻扶摇作词,周巍峙作曲,该曲创作于 1950 年 11 月 25 日。
④ 三八线(英语:38th Paralle)是朝鲜半岛上北纬 38 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 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同为朝鲜民族但政治体制不同的大韩民国(南朝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两个政权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朝鲜战争结束后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其为三八线。
⑤ 司号兵属于通信兵序列,连编有司号员、营编有号目、师和团编有号长;军营的一日生活和训练、作战基本上要听号音指挥,司号兵对上百个号谱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⑥ 参见杨友三之子杨凯于 2019 年 10 月 18 日发布在《安阳日报》的《父亲,共和国的英雄——听父亲讲他的战斗故事》。
回忆起上甘岭战役,杨友三感慨万千,语气深沉地说到:“《上甘岭》电影没有实际战斗惨烈,更刻骨铭心的状况没有表现出来,比如说七天七夜我们在坑道里没有水喝,电影只演了战友多次到山涧取水牺牲的过程,我们在坑道里是用嘴舔石缝中渗出的湿气,最后几天伤员舔自己的血,我和战友喝自己尿的尿,后来自己的尿都没有了。这不是夸张,是真正的事实,好多伤员都活活渴死了。还有课本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那是实际情况,当时我是一连指导员,主人公是和我一个坑道的七连连长张计法,河北省赞皇县人,电影里演的张忠发就是说的他。说实话,那么多战士、几十伤员就一个苹果,传来传去,谁都舍不得咬一口。”⑦
七连连长张计法留给杨友三的纪念照
⑦ 参见杨友三之子杨凯于 2019 年 10 月 18 日发布在《安阳日报》的《父亲,共和国的英雄——听父亲讲他的战斗故事》。
建国初期,我国正处于恢复阶段,志愿军所用武器也远落后于美军,主要是使用三八式步枪,这些枪支多是抗战期间从日军手中缴获而来,到抗美援朝战争已服役 40 余年。此外,还有二四式步枪、捷克式轻机和前苏联支援的部分武器,这些枪支大多笨重、精密度低、操作繁琐、射程有限。与美军高精密度的春田步枪、质量轻用途广的 M1 卡宾枪、射速惊人的汤姆逊冲锋枪和重量只有 21 公斤的左右的 M1919A4 重机枪相比,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处于下风,只能以坑道战防守为主。
志愿军的武器虽然落后,但奋勇杀敌的决心却坚定无比。一三五团所坚守的阵地是美军第八集团军第一、第九、第十军的攻击目标,杨友三与战友们殊死防守,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和悲壮。杨友三对当时的惨烈状况还历历在目,“敌人总是以精锐的敢死队为先导,频频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七天之内先后就有 100 多次交锋,拼杀的场面比电影上演的激烈得多。敌人向我们高地上爬时我们就投掷手榴弹,靠近了就用石头砸,还跳出战壕用枪拖或刺刀拼,一句话,就是拼了命打。上甘岭战役持续 43 天,我们打退敌人 200 多次进攻,杀伤敌人无数,尸体都是人压人。”⑧
杨友三抱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一次次奋起抵抗敌人的进攻。不幸的是,他被敌人炸伤了下颌,口腔被弹片穿透,牙齿脱落三颗,两腿外侧也被弹片炸伤。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弹药一次次告急,杨友三内心五味杂陈。要知道,杨友三所在连部,原本有 170 多人,中间又补充 50 多人,到最后只剩下了包括杨友三在内的 8 个人。杨友三讲到“我至今在梦中还浮现出那些活生生死去的战友面孔,‘为祖国争光’‘为战友报仇’的高亢呼声时常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虽然记了一等功,但在我心中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⑨
朝鲜颁给杨友三的军功证书
⑧ 参见杨友三之子杨凯于 2019 年 10 月 18 日发布在《安阳日报》的《父亲,共和国的英雄——听父亲讲他的战斗故事》。
⑨ 参见杨友三之子杨凯于 2019 年 10 月 18 日发布在《安阳日报》的《父亲,共和国的英雄——听父亲讲他的战斗故事》。
杨友三双腿炸伤时,是一位叫何萍的女卫生员为他包扎。何萍,1933年生,上海人,1950 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任卫生员。在上甘岭战役中她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里抢救伤员,几个昼夜都没有合眼。为了更好地照顾重伤伤员,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有的几口水喂给他们。由于杨友三牙齿被炸掉三颗,难以咀嚼饭食,两腮被弹片扎出两个洞,喝水时会从脸颊流出,是何萍用吸管和汤匙点点滴滴喂水,把炒面化成流体一勺一勺送入口中。
1952 年 11 月,杨友三等伤员归国修养,在护送伤员归国的卫生员中何萍也在内。一路上,何萍始终悉心照料杨友三,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在吉林通化志愿军陆军后防医院完成伤员交接后,何萍请记者为其照相一张,并亲手在照片背面写上了“赠给杨指导员留念。”
卫生员何萍留给杨友三的纪念照
杨友三的住院病历首页记录
1952 年 11 月 9 日,杨友三到达吉林通化,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张洪梅听到自己的独子负伤,心急如焚,便踏上了探望儿子的路程。裹着小脚从没出过远门的张洪梅在舟车劳顿后,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当她看到儿子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强忍了一路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儿子大哭一场。
杨友三在吉林通化养伤时留影
因志愿军陆军后防医院并非探病家属久待之地,张洪梅便于两天之后启程返乡。在临别之前,部队记者帮她拍下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为张洪梅中年时期唯一一张照片。
杨友三母亲张洪梅
1953 年 1 月,杨友三修养两个月后身体大有好转,脸颊两侧的洞也已经愈合。除因牙齿缺失依旧不能正常咀嚼外,身体已无大碍,医院便决定将其转入健康团。为了早日回归朝鲜战场,杨友三克服重重困难,于 1953年带领出院的一百多名伤员组成新连队(杨友三任指导员),奔赴朝鲜前线继续战斗。
杨友三的伤病员处理意见表
母亲张洪梅在家中听说独子二次入朝作战后,日惊夜惧,身体每况愈下。因为她深知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她更清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牺牲是为了更大的和平和安宁。她将自己的独子送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不仅是对儿子的信任和支持,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奉献。
1953 年 5 月中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夏季反击战,在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进攻作战后,迫使“联合国军”作出妥协。1953 年 6 月,抗美援朝战役接近尾声,一扫往日战争阴霾的张计法和杨友三,在朝鲜元山港高山郡龙池院里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
张计法(右)与杨友三(左)合影于朝鲜元山港高山郡
对于杨友三和张计法而言,两人在抗美援朝期间建立的战友情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真挚情感,这份情见证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担当。这份情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使岁月流转,战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双方多次用书信表达对老战友的思念之情。
张计法与杨友三互通书信
拳拳爱国情,涓涓报国志。杨友三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他踏上战场的那一刻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每一步前行,都是为了身后亿万人民的安宁与幸福。杨友三英雄离开我们已有 23 年,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他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身影和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镌刻在档案长河中,熠熠生辉!